一、案例简介

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越来越多在校大学生出现“兴趣消失”“精神迷茫”“唯分数论”、甚至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障碍等问题,不少大学生觉得学习负担繁重、身心健康受损或陷入意义感丧失状态。针对这一广泛存在现象,实施“快乐校园”实践育人行动,建设面向学生全面发展的“快乐育人”实践体系,重塑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是浙江工商大学历经三年顶层设计、全面部署,各部门联动深化、各学院协同组织,全校师生整合资源、共同参与的一项长期育人工程。


破题不是口号,是学校上下的全员参与。立足发挥第一课堂主渠道作用,重塑优化第二课堂,全员、全过程、全要素、全方位推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一是价值重构,以“快乐”为驱动,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帮助学生建立对生命价值与社会责任的认知;二是评价转型,突破“唯分数论”,构建涵盖领导力、创新思维、协作能力、批判性思维、审美素养的“五维能力评价模型”,生成“快乐指数”;三是机制协同,整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资源,推动教学、行政、社会多方联动,形成“空间-时间-活动-实践”四维协同育人机制。


二、具体举措

1.创新工作机制。创造性建设“快乐校园”机制,整合校园彼此独立运行的五育平台;将“快乐校园”建设纳入学校年度重点工作,设计发布统一的“快乐校园”文化标识,营造“快乐育人”文化氛围;立足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面向全校发布“爱学习”“学雷锋”“爱运动”“敢创新”“能实践”“艺起来”等第二课堂实践行动,初步形成了六大类“快乐成长”活动合计180余项子活动,全面提升师生校园归属感、效能感和满意度,激发大学生学习生活兴趣与向上有为家国情怀。


2.迭代育人理念。树立“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的快乐育人理念,致力“让每个学生都发光”,建立健全有效体制机制,落实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让构建“快乐育人”实践体系成为面向学生全面发展的一次可持续教学改革探索,提供多样化成长空间,帮助学生从“自我封闭”向“融入互动”转变,从“被动接受”向“主动求索”转变,更注重学生内在更为沉静真实的生长,让成长回归成长本身。


3.重塑校园活动。构建“快乐育人”实践体系,推动高校“三全育人”真正落地。学校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充分调研学生成长需求,实现“快乐素养”体系化、建设“快乐体验”数据库,创设快乐角、快乐组织,实施快乐行动,重塑第一课堂之外的所有课堂教育活动,形成“快乐育人”矩阵,学生参与教育活动覆盖率大幅提升。


4.改革评价方式。深化教育教学评价改革,打破“千人一面”的学生能力评价体系,开发一张“快乐成绩单”,形成“五育并举”的综合能力评价体系,让学生在“快乐校园”的全面自主个性体验中有更好的成长体验感、归属感、获得感和幸福感,发现“快乐学习”。


三、实施成效

经过近三年的迭代实践探索,学校从“空间-时间-活动-实践”四维创设快乐空间、快乐组织,优化快乐活动,形成“快乐育人”实践矩阵,打造了8个校园“快乐角”,整合108个兴趣社团,“快乐校园”的六大“快乐体验”活动包括了180余项子活动日益优化,活动时间贯穿全年,实现了“人人能参与”“人人可参与”。

 

三年来,实现了从学生被调查数据反馈的65%度参与到全校95.3%本科生在大学期间至少参与了一次校园文化活动。同时,通过“诉说与倾听”餐叙、“Office Hour”、阳光圆桌会等平台师生交流频次、效率显著提升,全校3.2万人次师生参与1.5万余次谈心,成功解决了4365个学生在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遇到的问题,促进大学学习生活意义感显著增强,对学校评价的两个维度进入全国前5%;课程、组织、科研、文化、实践等育人方面,可视化体现在均获得省级国家级领先成果,稳居全国人文社科类本科院校学科竞赛第一。


通过“快乐育人”实践赋能学生个性发展,学生在“基础必修-通识-社团-实践”课程体系中,通过强化自主选择和学习,毕业前在“我的商大”数字管理平台自动获取第一课堂学业成绩单和第二课堂快乐成绩单。项目关于组建本科生科研共同体如何提升师生参与度和意义感的快乐育人成果获评浙江省教育规划科研成果奖和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快乐育人实践先后4次在全国高校服务大学生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专题座谈会、粤港澳大湾区创新教育论坛,全国生涯教育学术年会、广东高校青年工作坊等会议平台分享,经验推广至浙苏赣云贵疆粤等省份包含中国美术学院、东华理工大学、塔里木大学、云南民族大学等在内的50余所高校,快乐育人实践和育人理念被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主流媒体报道,“快乐体验官”多次居同城热搜榜首位,在校生多次评为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升学率超过36%,近三年约60人毕业到祖国西部服务,2024年毕业生工作胜任度评价97.94%,对母校满意度98.07%,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满意度100%。



青春浙商大
美育浙商大
联系我们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钱塘区白杨街道学正街18号
邮编:310018     电话:(86)0571-28875377
浙ICP备05073962号 丨 浙公网安备33011802000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