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商大学思政论坛第六十四讲《竹韵龙舟·匠心传承》

发布者:翁鹏耀发布时间:2025-05-22浏览次数:10


指尖经纬交错,编织千年匠心

竹编,何以成为中国人的智慧符号?

非遗技艺的传承,如何与时代共鸣?

思政论坛第六十四讲

带你走进竹编技艺的奇妙世界

521日,浙江工商大学思政论坛第六十四讲在学生活动中心青团汇成功举办。本次讲座的主题是“竹韵龙舟、匠心传承”,由“乐享非遗”主理人王欣老师担任主讲,带领现场二十余位师生通过亲手制作体验,感受传统艺术之美。

竹编,中国古代工艺中应用最早、用途最广的技艺之一。从一根青竹到纤薄篾条,再经巧手编织成席、器、工具,竹编不仅推动了劳动生产力的飞跃,更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审美。2008年,竹编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符号。

活动中,王欣老师以“龙舟”为创作主题,串联起竹编的历史脉络与现代价值。她提到,竹编技艺始于新石器时代,兴盛于唐宋,明清时期与民俗文化深度融合。竹编龙舟寓意“顺风顺水”,作为端午文化的象征,其既体现了竹编的实用性,也凝聚着匠人以竹为骨、以韧为魂的精神内核。

在工具展示环节,王欣老师讲解了刮刀、篾尺、竹凿等传统竹编工具的使用方法,并演示了破竹、分篾、刮青等基础步骤。随后,她指导参与者以龙舟编扎为核心,通过“挑一压一”“六角孔编”等技法,将篾条交错穿插成立体骨架。

师生们屏息凝神,手指在篾条间灵活翻飞,零散的竹条开始显露出流畅的曲线。王欣老师穿梭于座位间,逐一纠正手法、讲解细节,鼓励在传统框架中融入创意设计。在老师的帮助下,雅致美观的竹编龙舟逐渐成型,师生们或高举端详其细密纹理,或与同伴低声交流编织心得,现场洋溢着喜悦与幸福。

竹编技艺凝聚着劳动智慧与人文情怀。本次思政论坛以手作体验为实践载体,通过系统教学与标准操作,使青年学子深入理解竹编技艺的独特魅力。活动不仅强化了参与者对非遗文化价值的认知,更通过“技以载道”的方式,传递了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未来,本校将持续以美育培根铸魂,引导青年在传统技艺的沉浸式体验中赓续文化基因,为非遗传承注入新时代的青春力量。

篾条轻舞,龙舟竞渡

以竹为媒,以匠心为舟

非遗传承之路

终将因青春之力而奔涌向前


青春浙商大
美育浙商大
联系我们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钱塘区白杨街道学正街18号
邮编:310018     电话:(86)0571-28875377
浙ICP备05073962号 丨 浙公网安备33011802000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