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七月,当城市被热浪包裹
来自浙商大的232支暑期实践队
一头扎进了浙江大地的热土
从非遗活化到物流疏通
从普法教育到直播助农
他们怀揣专业知识和赤诚之心
开启一场理论与实践相融的旅途
01
“共话浙里发展路,循迹百村新景图”实践团
经济学院
在诸暨,给珍珠产业带流量
当直播间的镜头对准一颗刚从蚌壳中取出的、闪烁着温润光泽的珍珠时,经济学院大一学生王奕彤感到无比惊喜。这个夏天,她所追寻的“浙江智慧”正以最鲜活的方式呈现在眼前。从6月底到7月下旬,作为“共话浙里发展路,循迹百村新景图”实践团的队长,王奕彤带领着58名队员,奔赴安吉余村、义乌李祖村、诸暨新长乐村等十余个示范村庄,从经济学视角解读不同乡村的发展之路。
在“世界珍珠第一村”诸暨新长乐村,团队策划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开蚌盲盒”直播。队员们一边讲解珍珠的养殖历史,一边现场为观众开蚌。“快看,这个蚌里有几颗?”“这颗又大又亮!”直播间里气氛热烈,观众们像开盲盒一样充满期待。一场直播下来,不仅开出了90多颗珍珠,更让新长乐村的特色产业被更多人看见。
王奕彤回忆,他们的第一次助农直播就遭遇了“滑铁卢”:网络卡顿、主播紧张忘词、因不熟悉规则导致直播中断……面对屏幕前的尴尬和冷清,大家有些无措。但挫败并未让他们退缩,当晚团队便召开复盘会,迅速切换网络、重新打磨话术、安排专人互动,在反复演练后,后续的直播变得游刃有余。整个暑期,他们共开展了8场直播,累计观看人次超4000,点赞量破10万,为村民带来了切实的收益。
离开前,村里首位大学生、一位古稀老人拉着队员们的手,讲述他年轻时走泥路去上学的故事,感叹如今村庄翻天覆地的巨变。王奕彤说:共同富裕绝不是空洞的概念,而是由无数个充满活力的村庄和勤劳的双手共同绘就的图景。能为这幅画卷添上我们的一笔,是这个夏天最珍贵的收获。
02
“初‘芯’智治·海芽护航队”实践团
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萨塞克斯人工智能学院)
在舟山,给留守儿童造AI梦
“大家看,这支笔可以在空中画出立体的星星!”在人工智能专业大二学生张艺嘉的指导下,孩子们第一次拿起3D打印笔,好奇地在空中勾勒着自己的想象。这是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萨塞克斯人工智能学院)“初‘芯’智治·海芽护航队”实践团精心设计的“AI+”特色课堂之一。
今年7月,张艺嘉和队员们一起走进了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六横镇海蓝社区,希望用人工智能知识,为海岛留守儿童点亮科技之光。
针对社区内学生年龄跨度大的挑战,他们将复杂的科技概念巧妙地融入生动有趣的课程中。他们带来了在全国大学生智能车竞赛中获奖的机器人,让孩子们亲手触摸、遥控,直观感受机械控制的魅力;还利用了Deep Seek等大语言模型工具,带领孩子们进行人脸识别、古诗文AI续写等互动实验,将抽象的算法变得触手可及。通过“理论+实践+创造”的三维授课模式,团队在9天内累计服务了超过400名中小学生,并为30名长期参与的孩子建立了详尽的个性化学习档案,真正将科技的种子播撒进孩子们的心田。
“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12岁的男孩。”张艺嘉回忆,这个曾经在课堂角落里沉默寡言的孩子,在接触AI课程后,逐渐变得自信开朗,最后甚至主动当起了“小助教”,为同学讲解编程逻辑,成了大家公认的“科学知识最丰富的人”。
最终,实践团不仅为社区留下了一部微纪录片和一份包含4项优化建议的专业调研报告,更收获了宝贵的成长。张艺嘉说:这次经历让我看到了科技如何真正帮助到有需要的人,也坚定了我未来用AI技术服务社会的决心。
03
“‘红画笔’绘就美丽中国”实践团
艺术设计学院
在安吉,给非遗技艺加点新颜色
六月底的浙江安吉,暑气与骤雨交织。艺术设计学院大二学生吴明凤与她的“‘红画笔’绘就美丽中国”实践团队员们,正骑着电瓶车,穿行于鄣吴镇上吴村阡陌纵横的村道间。他们的任务,是深入探访一百三十余户制扇工坊,用设计的力量为这项古老的非遗技艺注入新活力。
吴明凤所在的小组负责与匠人深度访谈,充分挖掘在地文化资源,为后续品牌IP打造、乡村地图绘制、产业宣传片拍摄积累素材。为了快速融入村子,她主动联系村委会,并幸运地得到了前妇联主任“张姐”的热心帮助。在张姐的引导下,他们得以叩开每一家工坊的大门。面对略带拘谨的匠人和难懂的方言,吴明凤总是用最真诚的态度和清晰的提问,耐心地打开话匣子,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记录下每位匠人的传承故事与技艺细节。
“想守住老手艺,又想求新求变。”一位老师傅矛盾又期盼的心声,让吴明凤豁然开朗。她意识到,此行的使命远不止于记录,“我们要做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翻译官’!”这个想法迅速融入了她后续的行动中,她开始引导团队成员,将扇面纹样等传统元素解构,思考如何将其融入现代文创设计,为非遗的“活化”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设计蓝图。
实践结束时,看着团队完成的厚厚一叠调研报告、环境提升方案和产业地图,吴明凤感慨万千。这不仅是一次社会实践,更是他们完成了从纸上画图到落地执行的“长征”,用脚步丈量了乡村,用沟通连接了匠心,也为自己的设计人生找到了最坚实的坐标原点。
04
“法润青苗”实践团
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
在钱塘区,给小脑袋装上防火墙
作为法学院的大一学生,郑涵允一直以来密切关注未成年人综合保护的议题。她希望针对孩子们成长中的痛点,用法律知识为他们筑起一道防护墙。今年7月,她加入了“法润青苗”暑期社会实践团,走进浙江工商大学附属学正实验学校,为青少年儿童开展未成年人综合保护普法教育。
然而,将抽象的法律条文讲给小学生听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当我们开始介绍《未成年人保护法》的‘主体范围’、‘义务清单’时,孩子们的眼神明显从兴奋变成了困惑,课堂一下就安静了。”郑涵允回忆。经过讨论,他们迅速调整策略,宣讲组成员不再堆砌术语,而是当起了“翻译官”。“网络保护”被翻译成“不能把名字、学校、照片随便告诉网上不认识的人”;“受保护权”则被具体化为“遇到危险要告诉老师或警察叔叔”。这种生动的转化,瞬间拉近了法律与孩子们的距离。
为了让法治观念真正“活”起来,团队还设计了丰富的互动环节。在反霸凌教育课上,他们拿出一张白纸,用力揉成一团后又尝试将其摊平,轻声问孩子们:“它还能变回原来的样子吗?”孩子们齐声摇头。“霸凌造成的心理创伤就像这张纸。”他们接着解释,“即便抚平,也永远会留下伤痕。”课后,一个平时爱推搡同学的小男孩,主动找到了老师,小声说:“老师,我以后不做那个揉纸的人了。”那一刻,郑涵允和队员们真切地感受到普法的种子正在悄然生根发芽。
“这次实践让我最深刻的体会是,法律的落地核心在于‘可操作性’和‘有温度’。”郑涵允说,当看到孩子们指着禁烟标志说“它在帮小草呼吸新鲜空气”时,她意识到,规则意识原来可以如此柔软而坚定地植入童心。
05
“融链兴乡”浙里青年实践团
管理工程与电子商务学院
在永嘉,给大山里通经脉
7月14日,管理工程与电子商务学院的研一学生魏宏轩,跟着“融链兴乡”浙里青年实践团,踏上了前往家乡温州永嘉的漫漫山路。作为一名物流专业的学生,他希望将课堂所学与乡土实践结合,探寻永嘉县作为山区物流样板县,在“客货邮融合”发展模式上的宝贵经验。
永嘉,“七山二水一分田”,复杂的地理环境是乡村物流的天然屏障。“我们此行的核心任务,便是深入剖析此模式在永嘉的现状、难点与创新,为乡村振兴提供可借鉴的经验。”魏宏轩说。实践伊始,挑战便悄然而至。团队几经周折,才联系上永嘉客货邮负责人周主任,并获得了当地公共交通运输集团的支持,这为后续一周的深度调研打开了关键的突破口。
在周主任的带领下,团队驱车穿行于瓯北、碧莲等5个乡镇的十余个村落。在颠簸的山路上,一个不经意的瞬间让魏宏轩深受触动。“返程途中,周主任将车停在一户未设摊位的农家门口,熟络地敲开门,笑着向老人家买下自家种的西瓜。”这个小小的举动,在他眼中正是无数扎根一线工作者服务乡民的缩影。
“我们做这么多,不是为了集团多赚钱,而是想办法让经营站点的村民多创收,让大家取快递更方便、更安全。”周主任朴实的话语,深深烙印在魏宏轩心中。他和团队成员细致记录下每一个细节,决心将这些实地感受转化为改进方案,以提升乡村物流效率,真正实现惠农便民的目标。目前,实践团正汇总调研数据,撰写涵盖运营模式、创收路径、优化建议的调研报告。
“当你真正走进乡村,才会对‘路难走、产业难发展’有实感。”魏宏轩感慨,这次实践如同一扇窗,让这群象牙塔里的学子窥见了一个真实、奋进的中国乡村。
06
“麦浪青行”实践团
统计与数学学院
在宁波,给人才和乡村牵红线
7月11日,统计与数学学院的陈与点作为“麦浪青行”实践团负责人,带队走进宁波、湖州、嘉兴三地的田野与乡村。他们此行的目标,是探究青年在乡村振兴中的新作为,并用专业知识为青年入乡实践站点的建设提供创新路径。
带着“用专业助力乡村、让青春融入大地”的愿望,陈与点和队友们赴宁波鄞州的芦浦村、湖州吴兴的云霞茶业与德清庆渔堂渔业、嘉兴南湖的源舍文旅站点等地开展调研。每天清晨,他们顶着朝露走在村头巷尾,与村干部、返乡创业青年、牧场管理员、非遗传承人一一交流对谈,深入了解青年“下乡”的真实困惑与动力。田野小路上,陈与点体验了无人挤奶机的数智牧场,与青年实习生们一同参与农事,还为村里青年项目做数据分析建言献策。
“调研不止有田埂泥泞,也有乡亲们热情的家常和一线创业者的理想故事。”他说。
他们系统梳理问卷与访谈资料,以数据建模工具分析青年特长与站点需求间的匹配度,并着手设计了一套“青年实践项目-站点需求”匹配度评估指标体系,力求将青年和站点的核心需求进行精细化、清单化的呈现,让青年与乡村的“双向奔赴”更加精准高效。十天脚踏泥土的调研,不仅让团队收获了沉甸甸的案例与建议,也让陈与点更真切地体会到,只有扎根一线,才能明白自己的专业所学将如何落地生根。
青春的价值
不只在于走向多远的地方
更在于能为脚下的土地
带来多少微小、却坚定的改变
愿每一位浙小商
都能在自己的青春赛道上
发光,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