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商大的校园里,“快乐体验官”是同学们感知美好、体验新鲜事物的窗口。这一次,“快乐”的定义不再局限于校园的围墙之内,而是被一群青年重新书写。他们带着好奇与热忱,从课堂走向田野,将青春的活力注入沉睡的乡土,开启了一场让千年非遗“活”起来的生动实践,并在全国舞台上,交出了一份闪亮的答卷。
2025年9月19日至9月21日,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主题赛事“第二届乡村振兴志愿服务技能大赛”全国总决赛在山东烟台成功举办。大赛由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指导,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共同主办,全国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联合指导。
本次大赛以“志愿服务多维赋能 助推乡村全面振兴”为主题,聚焦乡村振兴实践中的志愿服务项目,涵盖知识测试、工作展示和案例分析三大环节,全面评估团队的专业素养、实践水平与问题解决能力。初赛阶段共吸引187所高校的1887支队伍报名参赛,经过层层选拔,来自全国109所高校的329支优秀团队晋级决赛展开激烈角逐。其中,校团委所推报的《“非遗所思”浙江非遗文化传承弘扬志愿服务项目》脱颖而出,斩获全国一等奖,高仓健老师获评“优秀指导教师”,充分展现了团队出色的组织能力、创新精神与服务成效。
“非遗所思”志愿服务团队是一支致力于以非遗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青年志愿服务队伍。面对非遗文化 “社会大众不关注、非遗传承人不宣传、非遗内容不创新、非遗市场不强烈” 的现实困境,团队以让非遗 “活起来、兴起来” 为使命,积极开展非遗保护与创新传播工作。
近两年,团队已与60余位国家级、省级非遗传承人展开深度合作,累计发布非遗科普视频47部、推文47篇,编写成果集47册,相关内容全网阅读量超20万,视频播放量突破33万,社会影响广泛。团队连续两年入选团中央“七彩假期”志愿服务团,入选浙江省社科联 “浙哲共富行·青年社科志愿惠民乡村活动”项目、获浙江省社科联科普重点课题支持。其事迹获中新网、中国大学生在线等10余家官方媒体多次报道,已成为在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领域中具有影响力的青年力量。
对“非遗所思”团队的成员而言,从校园“快乐体验官”到全国“非遗振兴志愿者”,不仅是一次极具意义旅程,更是一场关于文化使命的深刻体悟。团队的奋斗历程,是青年力量服务社会的最好证明。而这份力量最真实的模样,正体现在每一位队员的深刻感悟之中。
林婧 会计学院24级硕士研究生
“此次大赛于我而言,是一次与乡村振兴、志愿服务的‘深度对话’。从知识测评、工作展示到案例分析,循序渐进的赛程让散落的知识点与日常认知串联成体系,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认识中国、服务中国’的使命担当。和‘非遗所思’项目度过的岁月,不仅是与非遗文化跨越千年温度的触碰与回望,更是对传承人们多年坚守的感动与铭记。感受非遗,不只是技艺的学习,更是思想的洗礼。南宋官窑瓷传承人金先生说‘这是我最喜欢的事情’,富阳竹纸传承人庄先生说‘这个是要留给子孙的’……这些坚定的话语都让我明白,团队所做的事情是有意义的,也是值得‘坚守’的。‘非遗所思,思之,悟之,行之’,这次大赛虽已结束,但‘非遗所思’的征程才刚刚开始。在未来,我将带着这次大赛赋予我的知识、技能、视野和信念,继续投身贴合社会需求的志愿服务。同样,我也坚信,‘非遗所思’团队会汇聚更多的青春身影,让乡村的‘根’与‘魂’在青年人的共同努力下焕发时代的新生。”
李雨睿 管理学院24级硕士研究生
“参加本次大赛让我受益匪浅,备赛知识测试让我深入理解了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现场竞赛更让我获得了多方位的成长。我们的团队是一个大家庭,成员来自不同专业背景,各有所长,在共同目标下,大家齐心协力、互补短板,最终圆满完成任务。个人的能力或许有限,但集体的智慧与努力可以创造无限可能。未来我将继续以所学所能,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陈佳瑶 艺术学院25级硕士研究生
“这次比赛,让我们从美的‘体验者’成长为非遗文化的‘担当者’。一群被非遗魅力所吸引的学生,怀着一腔热忱,也曾面对‘非遗是否真的需要我们’的疑问。当我们真正走进非遗,握住传承人布满岁月痕迹却温暖有力的手时,我们明白了答案。从校园到全国赛场,团队每个人都将专业所学化为行动之力,相互支撑,默契协作。比赛虽已落幕,但服务没有终点。这份珍贵的奖项,属于团队每一位成员,属于悉心指导我们的老师们,也属于所有默默坚守的非遗传承人。我们做的,远不只是记录,‘非遗所思’团队将继续深耕,为一个个非遗重新谱写出能够被这个时代读懂的故事。”
“非遗所思”团队的旅程进一步延伸了快乐的内涵——并非浅尝辄止的体验,而是根植于文化寻根、实践淬炼与价值创造的厚重获得感。
学校将持续健全常态化、长效化的志愿服务机制,持续深化“快乐校园·青年·学雷锋”举措,通过专业培训、项目指导和资源对接,助力更多像“非遗所思”一样的“快乐体验官”团队提升服务能力、拓展服务领域,进一步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激励更多“浙小商”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在乡村振兴、文化传承的一线实践中锤炼本领、实现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