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商大青年 打印页面】【关闭
何艺璇、陈冰冰、郑潇:去西部,遇见可爱的小太阳
( 发布日期:2025-10-05 阅读:次)

星辉启程:远赴西部的 “00后” 研支团

“我们是学校的第一届研支团嘛……”今年夏天,三位“00后”青年加入了远赴新疆支教的队伍。习近平总书记给谢依特小学戍边支教西部计划志愿者服务队全体队员的回信中的殷切嘱托,是浙江工商大学研究生支教团三位成员牢记在心的指引。

何艺璇仍记得小时候运动会上青海学生方阵那句“跨越半个中国来见你”的口号;班主任从新疆带回的小故事,一直珍藏在陈冰冰的心底;收到来自各界的帮助让郑潇从小埋下回馈社会的种子,并一步步坚定地走在成为老师的旅途中。教育像一颗星,早就在夜里闪烁,只等他们抬头。

于是,在大四那年,当西部计划通知一公布,三人毫不犹豫选择了报名。“想成为老师”“想回报社会”“想被学生需要”——看似朴素的理由却足够让刚毕业的他们连夜整理行囊,带上课本和生活用品,“恶补”教资知识,彩排“凶一点”的表情……出发前,成员们熬夜梳理教育理论、反复打磨模拟教案,主动向有支教经验的学长学姐请教,寻求老师指导,把亮点融入每一节课,攒出一堂堂试讲经验。可当要真正走入教室、站上讲台时,“大学生思维”与“支教老师角色”之间的碰撞还是让他们感到焦虑和困惑,如何从“理论”跨越到“实践”似乎远比想象中更具挑战。

问题的答案还藏在阿克苏,而肩上的行囊却早已沉甸甸起来。当载着三人的航班降落在红旗坡机场,窗外连绵的天山、与南方截然不同的干燥空气、耳边响起的少数民族语言,让这三位刚暂别大学校园的志愿者既兴奋又忐忑——这是他们第一次远离家乡,也是第一次以“西部计划志愿者”和“支教老师”的双重身份走进校园。从江南水乡奔赴天山脚下,他们藏在口袋里的星星,正等待着被播撒进课堂,这场由青春与责任书写的故事也才刚刚开始。

 

初登讲台:在慌乱中寻找教师的模样

“走上讲台的前一晚,七分期待三分紧张吧。”可没人告诉他们:老师首先得独自扛住四十分钟的混乱。一句“吵闹是孩子的天性”把无措与委屈挡了回去,现实也很快给出更硬的题目——上课时学生趴在地上爬、课后辅导时学生面对问题无话可答、考试成绩与作业表现一言难尽……当“实习老师”去掉“实习”后,各种问题纷至沓来。


郑潇、何艺璇、陈冰冰三人合照

 

“上课吼到嗓子沙哑,仍整顿不好纪律”“考试出成绩,比学生还着急。”知识传授、课堂纪律、学生心理,三重难题像巨石般砸向这群初出茅庐的“新老师”。作为研支团成员,三人除主科教学外还兼任副班主任,气候的差异偶尔也会影响工作状态。这些“新情况”叠加着初登讲台的生涩,让他们不断试错、碰壁、纠错。

“真正成为老师后,我才发现教育的边界远比40分钟的课堂更广阔”。何艺璇因独立接手完整的语文教学而手忙脚乱:从前实习时只需完成几个课时的独立教学,如今却要规划单元知识框架、设计循序渐进的教学衔接、监督作业与习惯养成;郑潇则在“纪律管理”与“课堂趣味”间反复拉扯:用动画和游戏调动兴趣,孩子们兴奋得吵翻天;严格约束纪律,课堂又沉闷得像一潭死水,“总觉得自己顾此失彼”;陈冰冰更是在每个“第一次”中体会角色转换的生涩:第一次上课时孩子们扑闪的眼睛让她感受到知识传递的分量,第一次与家长沟通时她体会到老教师的语言艺术,第一次参加教研会时她急切地记录每个孩子的特点,“身份焦虑”如影随形。

“心情非常emo的时候,我们就到宿舍楼顶吹吹风,看看月亮,然后又鼓足干劲。”在何艺璇的回忆里,那些深夜的自我怀疑,被来自浙商大的温暖托住:“记得有一次自行车挂件不见了,张华老师第一时间安慰我,真的像家人一样。”从杭州到温宿,跨越五千里,而来自浙商大的牵挂与温暖从未停止。“面对支教时遇到的挑战,商大的老师们总能耐心倾听我们的烦恼,并及时给予帮助”,学校把关怀做成细碎的日常,提前勘察宿舍情况,解决支教生活的痛点,让“支教”两个字不再孤单。这份来自后方的支持,成为她们咬牙坚持的底气。

 

摸索前行:从“手足无措”到渐入佳境

如何才能做到尽善尽美?如何调整心态、平衡落差?如何缓解身处新环境的身份焦虑?初到阿克苏的一个多月,研支团的三位青年几乎每天都在“试错”和“纠错”中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但困惑与焦虑并没有让他们停下脚步,相反,他们在一次次失落后学会了与自己和解,在接纳“不完美”的过程中,慢慢把压力转化为成长的动力。

她们主动“站在巨人肩膀上”学习:课间向学校安排的“师傅”请教经验,听老教师分享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放学后一起复盘当天的教学问题,寻求改进思路;晚上利用线上资源学习针对边疆小学生的教育策略。“习近平总书记说要‘不断提高教书育人本领’,我们更要保持学习的热情。”陈冰冰的话道出了三人的共识——支教不仅是付出,更是与学生共同成长的过程。

何艺璇不再执着于“一次性做好所有事”,而是把教学体系拆解成小任务:课后复盘哪个环节没做好,向带教老师请教如何调整节奏,记录孩子们的反馈与自己的反思,慢慢摸索更适合他们的学习方式。当听到维吾尔族女孩用纯真的嗓音说“老师我好喜欢上语文课”时,所有的纠结都化作了温暖。郑潇放下了对“理想课堂”的执念,在大胆尝试中寻找平衡——播放动画演示后立刻跟进知识点提问,提前和孩子们约定游戏纪律。当第一次看到孩子们既专注看动画又积极举手回答时,他终于卸下“不被认可”的心理负担:“原来有趣和纪律可以共存,只是我还没找到‘度’。”陈冰冰则用“小进步”缓解焦虑:今天能流畅和家长沟通课堂表现,明天教研会上能分享一个有效的方法,都是向“真正的教师”迈进的里程碑。“孩子们愿意跟着我学英语,愿意把心里话讲给我听,这些小事就是最好的‘身份认证’。”

曾经崩溃的夜晚,如今会被一句“老师你别换班”治愈;曾经焦虑的“做不好”,变成了“今天比昨天进步一点”的踏实;曾经纠结的“身份焦虑”,化作了“和孩子们一起成长”的从容。他们逐渐明白:“成为真正的老师不是学会挥戒尺,而是同学生一起在挑战中成长。”那些崩溃与惊喜交织的瞬间——看到孩子们偷偷塞来的纸条、收到维吾尔族女孩的真诚告白、与家长沟通时逐渐自然的对话——织就了从“手足无措”到“渐入佳境”的心理轨迹,也让“教师”这个身份从模糊的概念,变成了具体而温热的担当。

“今天的胜利就是好好备完这一节课!”“我们是带着研支团的担当来支教的,绝不可能轻言放弃!”“我不是来当过客的,我一定要在这里留下点什么!”或许消解痛苦的不是拼命做好所有事,而是在手忙脚乱后稳稳接住来自孩子们的爱与真诚,看到孩子们灿烂的笑脸。站在讲台上,关注几十个孩子的学习、情绪甚至日常小事的责任,正随着朝夕相处变得越来越具体、厚重。

从杭州到温宿,从“实习老师”到“真正的老师”,“何老师”“陈老师”“郑老师”们慢慢找到了前行的方向,在责任里寻找底气,在挫败感中与自己和解。正如他们所说:“我们一定会在这里留下点什么。”而这份“留下的东西”,早已在孩子们亮晶晶的眼睛里,悄然生长。

 

纸花传情:做彼此温暖的小太阳

“我真的没想到会有那么多的学生认同我的身份”“他们送的小礼物,我都觉得非常珍贵”“看到小礼物们,我就感觉学生们至少是喜欢我的,就很开心”……弥漫着吵闹声的早读课堂,第一束花突然伸到讲台:“老师节日快乐!”随后,扭扭棒向日葵、润喉糖、手写贺卡、红笔……瞬间堆满抽屉板。在距离家五千公里的温宿二小,何艺璇、陈冰冰、郑潇迎来了他们生命中作为“老师”身份的第一个教师节。

握着这些带着体温的礼物,此前所有的焦虑与挫败似乎都有了答案——教育的意义,正是在这样双向奔赴的真诚里,为孩子们种下一颗颗种子,也感受一次次真实的心跳。郑潇说:“以前觉得参加西部计划是一次‘社会实践’,现在才知道,这更是一份需要用真心守护的‘责任’。以前觉得研究生的价值在于学术成果,现在发现,能帮孩子们打开看世界的窗户,也是更有意义的‘收获’。”


 三人与何老师及志愿者前辈们的合照


这一天里也有来自浙商大的温暖:“遇到困难别慌,学校永远是你们的后盾,记得多和孩子用心相处,你们已经很棒了!”温宿县第二小学的领导和教师们更是把关怀落在了实处,不仅为他们准备了教师节礼物,还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举办了 “青蓝工程” 拜师结对仪式。当三位“00后”老师分别向经验丰富的学科前辈鞠躬敬茶,听见师傅们“有问题欢迎随时来找我”“我们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温暖话语,他们忽然觉得,自己不再是独自摸索的新手,而是有了引路人和同行者的教育追梦人。教师节收到的爱不仅来自学生、学校,也来自于办公室的老师。师傅将收到的大蛋糕分给办公室的老师们,“他送完之后呢,老师们都来劲儿了,各自把自己的礼物分出去,忽然间每个人拥有了更多更多的礼物,感受到更多的爱。”

纸花赠我,也赠你。桌上是来不及批改完的作业、是孩子们的向日葵扭扭棒,在这些彼此互为光源的支教时光里,他们用爱与付出照亮每一堂课,也同时感受着来自学生、师傅与母校的爱与牵挂。在秋意渐浓的日子里,爱与思念又似一条通往钱塘江边的绵长绸带,五千公里的两端,桂树与胡杨同晃,又一年中秋将至。

 

成长故事:在实践中收获“真正的快乐”

“中秋就要到了,大家有什么计划?会不会想家?”“我要去喀什,见识我们新疆的风土人情”“我就留在温宿,学着做两道新菜”“忙起来就顾不上想家了”……采访中那些小小的停顿,像一颗石子落进心湖,激起所有支教人共同的涟漪。白天,他们把课表排得满满当当,用粉笔、用口令、用一次次“安静下来”,把思念压进课间十分钟的缝隙。夜里,宿舍的灯一熄,月亮爬上窗棂,把疲惫扫进昨日的教案册。

 

 陈冰冰、何艺璇在备课

十五的月亮,十六圆——圆在屏幕那头的家人笑眼里,圆在孩子们递来的扭扭棒向日葵里,圆在师傅们递来的一块块蛋糕里。原来,团圆未必是“回家”这一单向动作,也可以把家乡的味道、江南的软语、阿克苏的月光,通通揉进同一口月饼,再掰成三份、五份、无数份,分给教室里每一双扑闪的眼睛。

于是,思念不再是遥望与叹息,而被我们写成另一种教案:月亮是祖国西部与东部共同的黑板,而思念,正是最温柔的粉笔。它簌簌落下,却无声地铺成了一条发光的路,让“杭州”与“阿克苏”两个相隔千里的地名,在同一束月光里温暖地相拥。而那些无数个焦虑、感动、快乐、痛苦的瞬间,凝成岁月温柔的刻刀,慢慢雕琢出“教师”的模样,这份在笑与泪中慢慢沉淀的从容,正是她们给“青春支教”成长考题最珍贵的答卷。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婵娟里,有分散在祖国天山南北的支教青年的粉笔末,有山里孩子们清脆的朗读声,还有一辆从西湖出发、十五天后抵达塔里木河畔的绿皮火车,满载月饼、润喉糖,以及一句悄悄作响的誓言:天山为证,此行无悔;塔河为凭,此情常存。

寂寥是成长的留白,责任在坚守中厚重。正值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回顾阿克苏这片美丽土地上的辉煌成就与沧桑巨变,七十载风雨兼程。种星星的人走进大山,用青春播种下善良和理想,带着青春遇见青春,那些初为人师青涩的慌乱,看着月亮吹风的夜晚,都已成为时光里的琥珀,将青涩磨成笃定,将足迹连成了牵挂。三尺讲台,生命起伏生长,或许教育的本质,从来不是单向的照亮和给予,而是彼此看见,彼此点亮,在彼此的生命里注入柔软与坚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