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院专栏 打印页面】【关闭
非遗“撞”青春,老手艺到底有多潮?
( 发布日期:2025-08-17 阅读:次)

千年技艺凝瑰宝,

万代匠心续文脉。

青春脚步踏古韵,

巧手学承千年技。

从非遗馆的智慧建设,

到传统技艺的创新演绎;

从方言文化的深情守护,

到非遗文化的广泛传播。

在这个暑期,

浙小商们以独特视角与创新行动,

为古老非遗注入时代活力,

开启文化传承的新篇章。


场馆筑梦,蓝缬叙情

非遗——文化传承的活化石。“量体裁遗”实践团在这个暑期实地调研了20个代表性非遗场馆,形成了5万余字的深度报告。他们与10余家非遗馆、20余位传承人达成合作,研发了涵盖居民认知度与场馆运营等维度的系统化调研工具,为非遗传承与发展注入新活力。

在实践中,实践团成员走访余杭区数字非遗馆等场馆,总结其创新亮点:科学规划展陈体系,深度应用智慧技术,首创“三亖拾研”共创空间,开发文创产品,形成市场化路径。这些成果为非遗馆标准化建设提供了鲜活案例,助力非遗在新时代焕发光彩。


微信图片_20250922105858.png


蓝夹缬,是始于秦汉、盛于唐宋的雕版印染活化石。走出非遗馆,“缬语”实践队深入温州瑞安,探访蓝夹缬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队员们在传承人指导下,亲身体验蓝夹缬的制作工序,感受其独特魅力。通过采访第七代传承人王河生老人,深入挖掘蓝夹缬背后深厚的文化内涵,了解其千年发展历程与吉祥纹样的寓意。

“缬语”实践团借助新媒体平台,制作并发布相关宣传视频,扩大蓝夹缬的传播范围,帮助更多人了解这一珍贵的非遗文化。未来,他们计划进一步深入学习蓝夹缬技法,优化宣传视频,拓展传播平台,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持续贡献力量。


乡音传韵,甬绣流芳

“方言里有历史,有情感,更有文化自信。”走进鄞州区非遗馆,“金语融言”实践团聚焦竹编手艺、方言甬剧等非遗项目,用心观察大岙布龙的灵动与竹编手作的精巧,亲身体验传统技艺的巧思与温度,带领我们感受非遗文化的深厚魅力。

在方言村落,实践团录制老人的方言故事与歌谣,用音视频记录下那些即将消逝的乡音。他们发挥专业所长,着手建立方言数据库,绘制代际传承图谱,力求为方言的延续留下清晰可循的脉络。并通过社区方言故事会与新媒体传播等途径,携手地方机构共建长效保护机制,让方言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另一边,“金心向阳”实践团则深入鄞州区文化馆,探寻出甬地文化接续传承的金钥匙——将甬绣纹样融入现代文创,用短视频传播宁波方言歇后语,以创新方式架起传统文化与当代生活的桥梁,让文化在时代变迁中焕发生机。


微信图片_20250922105918.png


非遗的传承是技艺的延续,更是文化的根脉。“这些接地气的实践,让我们看到文化传承并非守旧,而是在创新中焕发生机。”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成员们用数字化思维,为非遗搭建起一座“永不褪色”的传承之桥。

 

匠心铸扇,青春绘梦

“折扇”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在浙江省安吉县鄣吴镇上吴村,小小折扇承载着深厚的文化记忆。“红画笔”实践团深入制扇工坊,亲身体验选竹、开料、穿扇面等核心环节,感受传统手工艺的精细与匠人精神的执着。

上吴折扇制作技艺传承百年,历经108道工序,从毛竹到成品,每一步都凝聚着匠心与坚守。面对现代化的冲击,传承人将传统工艺结合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开发出更具现代感的产品,让折扇技艺更具吸引力的同时,也为非遗保护提供了新思路。

非遗传承是技艺的留存,也是文化基因的延续。在实践过程中,成员们积极与工坊传承人学习交流,共同探讨折扇技艺的传承与创新。他们从中深刻体会到创新对于非遗技艺传承的重要意义,更意识到青年学子在文化传承中肩负的责任。

扇面轻展,摇动的不止是清风,更是青年人对非遗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热忱。“红画笔”实践团用创新思维与实际行动,为非遗传承注入时代活力,将这份来自上吴村的“扇”世清音用心传递,让更多人听见、看见并为之行动。

 

微信图片_20250922105933.png


非遗传承,

是跨越时空的对话,

是连接古今的桥梁。

每一次坚守,

都是对文化根脉的深情守望,

对文化自信的有力彰显。

这条非遗传承之路,

因青春的参与而充满希望,

因创新的探索而走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