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院专栏 打印页面】【关闭
浙里“点绿成金”,看浙小商如何解锁生态致富密码!
( 发布日期:2025-08-11 阅读:次)
摘要  这个夏天, 有人带着检测仪器走进余村, 用科学数据验证“生态账本”的含金量; 有人走进南湖革命纪念馆, 从红色基因里探寻生态密码; 有人穿梭于乡村的青石板路, 探索“生态+产业”模式带来的新变化; 有人与村民促膝长谈, 倾听“家门口就业”带来的幸福。 浙小商们用青春脚步丈量大地,

这个夏天,

有人带着检测仪器走进余村,

用科学数据验证“生态账本”的含金量;

有人走进南湖革命纪念馆,

从红色基因里探寻生态密码;

有人穿梭于乡村的青石板路,

探索“生态+产业”模式带来的新变化;

有人与村民促膝长谈,

倾听“家门口就业”带来的幸福。

浙小商们用青春脚步丈量大地,

他们用行动证明:

两山理念是实实在在的行动指南

它藏在余村溪畔的清澈里、

红船之畔的传承里、

实验室的精准数据里、

乡村民宿的欢声笑语里。

 

生态测变、两山实践

20257月,恰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一场以“乡土印记”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在湖州余村、嘉兴南湖等地火热展开。“绿见浙里,筑梦青村”暑期社会实践团800后成员带着科学检测仪器,从青春视角切入,用脚步丈量生态蝶变,以专业所长解码乡村振兴,在实践中书写属于新一代的“两山”故事。

“绿见浙里,筑梦青村”实践团的第一站来到了余村溪畔,在这里,他们将实地探访余村,见证这座村庄用20年时间把生态“伤疤”变成“绿色”财富的蜕变历程。走进余村文化礼堂,墙上黑白色调的老照片与窗外层叠的翠竹民宿形成强烈的时空对话:2005年前的矿山旧照里,炸山采石的轰鸣声仿佛穿透相纸;如今的照片中,毛竹摇曳、溪涧潺潺,曾经的“首富村”用一场“壮士断腕”的生态革命,换来了“卖风景”的新出路。

实践团沿着溪岸漫步,被眼前的风景深深吸引。谁能想到,眼前这片翠竹如浪、清溪潺潺的网红露营地,二十年前竟是机器轰鸣、尘土漫天的矿山废墟?余村人以十年坚守,书写了一场震撼人心的生态逆袭——炸山的炮声沉寂后,矿坑蓄水成碧,宛如镶嵌山间的翡翠;碎石遍地的荒滩,如今紫薇盛放,化作游人如织的花海;曾经震耳欲聋的水泥厂,已蜕变为“两山”理念的示范地。

“原来‘绿水青山’不是口号,是能摸得着的‘钱袋子’。”实践团成员边记录边感叹,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村民转产前后的收入对比:“从前炸山工收入每月仅800元,现在民宿也能月入过万。” 

   探访完余村,“绿见浙里,筑梦青村”实践团又驱车向南,在嘉兴,南湖红船的涟漪仍在心中荡漾。一走进南湖革命纪念馆,序厅的鎏金大字下,一张1921年的《申报》影印件与余村2005年的关停矿山文件并列展出,所传递的“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历史的呼应让队员们驻足良久。

“当年革命者用‘红船’劈开旧世界,今天我们用‘生态之舟’驶向新未来。”讲解员的解读让实践团成员心头一震。在“之江新语”专题展区,一篇《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的文章被特别标注。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深刻指出:“如果能够把这些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业等生态经济的优势,那么绿水青山也就变成了金山银山。”“这不正是余村转型的‘根’吗?”团队成员翻看着走访余村时的笔记,“从‘救亡图存’到‘绿色发展’,变的是时代课题,不变的是‘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

参观结束,实践团成员纷纷在明信片上写下了对未来的期待——“破晓之后,骄阳初生。”这轮新生的太阳,正照亮乡村振兴的全新可能。当晨光洒在余村的竹海上,我们相信,这就是乡村振兴最美的模样——既保留着土地的厚重,又跃动着青春的脉搏。

   如果说余村的故事是“看得见的改变”,那么乌象坝公园与嘉源水质实验室的实践,则揭开了“看不见的守护”。在乌象坝生态公园,“绿见浙里,筑梦青村”实践团成员手持多参数水质检测仪,与十年前的监测数据“对话”:“pH值从7.2升到7.8,浊度从35NTU降到5NTU,公园植被覆盖率增加了40%!”数据屏上跳动的数字,让实践团成员直观感受到“生态修复”的力量——曾经的劣Ⅴ类河道,如今稳定在Ⅱ类水质,成了许多鸟类的栖息地。

“科学检测不是冰冷的数字,是给生态‘做体检’。”在嘉源水质实验室,工程师王叔手把手教成员们使用离子色谱仪。“看这个总磷指标,带回来的余村溪样本测出来是0.02mg/L,比直饮标准还低0.03mg/L。”他指着电脑里的历史曲线,“20年前治污靠‘人海战术’,几十号人蹲河边捞垃圾;现在我们用‘智慧水网’,24小时监测、自动预警,效率提升了十倍。”

实验室外的智慧水网控制中心,大屏上跳动着附近流域的实时数据:水位、流速、污染物浓度……这就是“两山”理念的科技注脚——既要守得住绿水青山,更要用创新让它“活”起来。

离村那日,余村“两山”石碑前,一位老党员拉着队员的手说:“我们这代人用20年把荒山变青山,接下来的‘青山变金山’,就看你们年轻人的了。”这句话像一颗种子,在队员们心里生根。守住乡土印记,不是把乡村锁在回忆里,而是用我们的眼睛发现价值,用科学的手点亮未来。当“绿见浙里,筑梦青村”实践团用检测仪丈量溪水的清澈,用短视频传播乡村的故事,‘两山’理念便在代际接力中,生长出更蓬勃的枝桠。

 

微信图片_20250922104019.png

绿为根基、业促繁荣

绿水青山如何转化为金山银山?乡村振兴的“余村模式”有何独特之处?715日,“弘毅”实践团走进浙江省安吉县余村,实地探访这一“两山”理念发源地的生态与产业融合实践,解码乡村振兴的绿色密码。  

盛夏的余村,竹海连绵,溪水清澈。实践团穿梭于古村落的青石板路,观察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的有机融合:废弃矿山变身生态公园,传统农房改造为文创民宿,零散农田整合成观光茶园……当地负责人向成员介绍,余村通过“生态修复+产业植入”模式,已经打造了“生态旅游、特色农业、文化创意”三大产业板块,2022年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千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较十年前翻了两番。

“现在家门口能就业,收入比外出打工还高!”一位民宿业主向团队成员分享。调研中,成员们通过问卷和访谈,收集了50余份村民反馈:90%受访者认可生态保护带来的长期收益,但也提出“旅游季节性波动”“技能培训需求”等现实问题。一位返乡创业青年坦言:“绿水青山吸引了我回来,但要让年轻人留得住,还需要更多产业配套。”  

为了深入挖掘乡村振兴的“余村模式”,“弘毅”实践团重点考察了余村的“村民共治”机制:通过“生态分红”“产业入股”等形式,让村民成为生态红利的共享者;同时,村集体设立“绿色产业基金”,扶持低碳项目落地。这些创新实践为同类地区提供了参考。原来余村的成功在于‘生态资本化’路径——把环境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再通过制度设计反哺村民,最终形成良性循环。

从理论到实践,从生态到民生,弘毅实践团用脚步丈量乡村振兴的生动样本。余村的蝶变证明:守护青山,方得金山;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才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

 

微信图片_20250922104039.png


寻迹悟智、里前行

“两山理念”的指引下,乡村振兴的号角愈发嘹亮,绿色发展的路径不断拓宽,尤其在县域层面,如何在实现生态文明的前提下推动县域城乡的深度融合成为当前重要的研究课题。

为了探寻这个问题的答案,“两山乡融·点石城金”实践团奔赴以“两山”理念诞生地闻名的湖州市安吉县的余村、鲁家村、溪龙村,聚焦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的融合发展,从“卖石头”到“卖风景”的转型轨迹,梳理生态价值转化历程;观察产业园区、农场基地的运营模式,还原绿色发展实践场景。

实践团实地探访了余村村史馆、文化礼堂、余村千万工程展示馆、余村全球合伙人共创空间、余村电影院、青来集人才社区、鲁家村党群服务中心、安吉DNA数字游民公社、ACDC安吉创意设计中心等,与当地干部群众、青创客、企业代表等进行交流访谈,还探访了云水南山庄,参观了胖趣乐园。  

在多元访谈中,团队成员了解到乡镇干部、村民和创业者对生态旅游、数字经济拓展发展空间需求迫切,肯定绿色产业对家庭收入的提升作用,对“全域共富”的蓝图充满信心。为深入解码发展路径,团队又分别在余村“两山”展示馆、鲁家村使命教育馆设置调研点,让成员直观感受生态转型的蝶变;在农家乐、文创阁详解“1+1+4”共富蓝图与公司、村、家庭农场协同模式,现场记录村民创业故事,累计访谈案例超30个,形成发展建议近10条,助力生态理念落地生根。

除此之外,“两山乡融·点石城金”实践团还与乡镇负责人、农场主等进行深入交流,团队走访得知:安吉乡村一方面开发“两山”研学、数字游民体验等项目,依托生态优势引流;另一方面推动传统农业与文创、旅游融合,通过数字技术赋能产业升级,经营者抱团打造区域品牌,形成了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的模式。

 

微信图片_20250922104051.png


“两山”理念的画卷在“浙”里铺开

青春的笔触正勾勒细节万千——

他们走进余村溪畔、漫步南湖之滨

穿梭于乡村民宿与实验室间

也在生态调研和产业探索中记录数据变化

他们以青春脚步为尺,

在一次次实地探访中见证、思考与解密

在一次次行动中触摸历史、拥抱未来

“两山”理念不是口号

是一场正在进行的青春实践

“浙”里——

这片生态与梦想交织的热土上

他们用科学丈量生态,用创意点亮乡村

写下新时代中国青年的绿色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