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院专栏 打印页面】【关闭
“入乡”是一种什么体验?
( 发布日期:2025-08-08 阅读:次)

当青春的画笔遇上乡村的土地,

会描绘出怎样的画卷?

这个暑假,

浙小商们用实践给出了答案。

深入田间地头,开展产业调研;

投身支教事业,点亮希望灯塔;

挖掘文化底蕴,助力文旅发展。

浙小商们用智慧点亮乡村,

用热情书写希望,

让乡村振兴的种子在田野间生根发芽,

绽放出属于青春的绚丽光彩。

 

青春赋能、乡村共富

盛夏时节,淳安县大墅镇处处洋溢着青春活力。在这片土地上,智链青乡实践团深入调研乡村振兴的多元路径,见证着返乡青年们扎根乡村、助力共富的动人故事。

“艾浙里”共富工坊,实践团与文旅局王站长深入交流,探讨返乡青年“引得来却留不住”的困境;在大下姜乡村振兴创新创业中心,政策与服务推动创新创业项目落地,为返乡青年开辟就业新机;在孙家畈村,农旅融合项目将田园风光转化为发展动能,红色墙绘成为生动的教育教材;在大墅镇派出所,“村警协同治理”模式筑牢乡村平安屏障,为返乡青年创业提供坚实基础……

在千岛湖的一家高端民宿,一位海归青年凭借“信任经济”成功破局,他以老客户口碑引流,将乡村的生态优势转化为核心竞争力。他感慨道,乡村需要为青年提供清晰的创业路径,而青年更要在乡土中找到自身归属感。

坚守乡村教育三十多年的方老师,则通过推动“集中办学”,让农村孩子享受到更好的教育资源。她坚信,孩子的出息不仅在于走出大山,更重要的是能反哺家乡。

“虽然在村子里做事报酬不高,但被需要的感觉无可替代”“吸引青年的关键在于归属感,而不仅仅是待遇”……调研路上句句真挚的回答,不仅是当下返乡青年心境的真实写照,也让实践团深刻体会到——乡村振兴不仅仅是经济的增长,更是人、土地、产业、精神的共生共荣,而青年正是其中的关键力量。

 

微信图片_20250922101640.jpg


育才聚力、兴村耘梦

乡村振兴中,“人”是核心,“价值感”是扎根的基石,“双向奔赴”是破局关键。教育与创业如乡土的两条根——教育扎牢精神根脉,创业舒展发展枝叶。

这个假期,“瓯越星光”实践团奔赴温州,参与温州特殊教育学校与温州开放大学联合举办的“科技有爱‘融’耀同行”夏令营。团队组织了非遗工坊、主题班会等活动,以残健共荣为核心、科技赋能为纽带,探索教育公平的新路径。

每一次尝试与实践,都是青春最珍贵的印记。这次经历让团队成员们感受到乡村振兴与教育的紧密联系,也让他们明白——乡村振兴需要教育赋能,教育公平也需要产业支持。他们与特殊教育学校的孩子们一起做植物拓染,用耐心与爱心搭建起沟通的桥梁,让这场实践不再只是简单的暑期活动,更是探索教育公平新路径的温暖尝试。

在丽水市遂昌县,“瓯越星光”实践团则深入走访长粽企业,实地了解长粽的生产加工流程与销售情况,积极探寻企业在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调研中,实践团参观了长粽的生产车间,观摩了长粽的具体生产加工过程,真切感受到长粽产业在当地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

然而,在实践过程中,实践团也发现长粽产业的一些发展问题,如品牌推广不足、销售渠道有限、生产技术有待提升等。针对这些问题,团队成员积极思考,提出了可行性建议:通过电商平台拓展销售渠道,利用社交媒体进行品牌推广,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提升生产技术、开发新产品。

 

微信图片_20250922101657.png


浙村探新、青春助兴

乡村振兴不仅是经济的发展,更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在金华浦江的上山村,“共话浙里发展路,循迹百村新景图”实践团带领我们探寻“万年上山”文化的根脉。他们触摸碳化稻米,感受农耕文明的厚重,以文化为魂,聚焦“文化 + 产业”共富路径,推动古老文明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实践团通过助农直播,推介特色农产品,吸引超1400 人次观看,售出额近千;同时推动米酒酿制、农耕体验等研学项目的开展,助力上山村走出“文化为魂、科技为翼”的振兴路。

在绍兴诸暨的新长乐村,实践团聚焦珍珠产业,助力珍珠产品“触网”热销。通过探访村落与华东国际珠宝城,实践团梳理珍珠产业发展历程,观察珍珠分选、加工流程,梳理珍珠产业链;推动养殖户应用智能水质监测技术以提升养殖效率,创新开发手工制作体验项目以吸引游客,拓宽珍珠产业的致富之路。同时实践团在村委会与珠宝城设置直播点,直播累计点赞量达 +,助农金额近万元。

在萧山戴村的大石盖村,实践团更是化身“助农主播”,通过直播平台将优质农产品与文创产品推向全国,吸引超 2000 人次观看,探索出“主播 + 村播”模式。在产业发展方面,实践团首先了解到“映山红”这一文化符号与产业抓手,再直播电商、主题展览等激活经济活力,采用“主播 + 村播”模式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在乡村治理方面,大石盖村自2019 年作为试点村以来,通过“三改一拆”腾出空地改菜园,以公分制、数字化治理等提升管理效能,促进村集体收入增长,形成了“映山红乡村治理模式”。

在此之后,实践团继续深入探寻“映山红乡村治理模式”,与村干部座谈,切身感受数字化治理与生态文化融合发展的魅力——他们在夜幕下的时戴广场举办文艺汇演,拉近与村民的距离,为乡村注入文化与精神力量;持续开展助农直播、以电商赋能,拓宽农产品与特色产品的销售渠道,为乡村振兴提供切实可行的融合路径。

 

微信图片_20250922101709.png


这个暑假,

浙小商们用青春的汗水与智慧,

在乡村的土地上绘就崭新色彩。

扎根乡土,赋能产业;

兴乡助教,共促发展;

融合文化,助力共富。

未来他们也将继续怀揣热忱,

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

让乡村振兴的种子在田野间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