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夏天,
有人带着算盘走进乡村算清“共富账”,
有人拿着图纸为老宅画出“新钱景”,
有人举着镜头让畲歌飘过山岗,
还有人盯着湿地算出“生态收益表”……
浙小商们用青春实践证明:
共同富裕从不是冷冰冰的数字,
而是藏在非遗工坊的木屑里、
支教课堂的笑声里、
科技屏幕的代码里、
夜市摊位的烟火里的生动答案。
在乡村:从非遗振兴到文旅共创,青年奔赴共富一线
乡村的路,总是通向一个更广阔的未来。
今年暑期,“桑梓贤风·青力兴村”&“青耘智创”乡村CEO实践团,走过了浙江9个地市、20多个村庄。他们采访村干部,走进竹林、酒坊与科创园,在与村民的对话中寻找共富的“乡村公式”——一根翠竹怎样撬动集体经济?一瓶黄酒怎样托举传统技艺?
“旅说共富,青绘乡村”团队则从另一个角度切入。他们站在规划师的视角,结合村民的真实需求,重新勾勒村庄的边界:设计旅游线路、活化老房空间、搭建IP体系……从生态人居到数字乡村,他们用专业给乡村注入新的“增长极”。
而安吉上吴村的折扇故事也在悄悄展开——非遗不仅仅是传承,它也可以是就业、是营收、是年产值1.8亿元的“金山银山”。“上吴非遗折扇”实践团在浙江省安吉县上吴村村委会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深入制扇工坊、走访非遗传承人、探访产业链各环节,用脚步丈量折扇产业的脉动,领悟到了一把小小折扇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支撑整村的经济命脉。
“红绿畲韵情”团队前往丽水景宁,通过文创视频拍摄、深入高校宣讲等方式推动红色文化传播,让红色基因与畲族文化同频共振,探索“高校+青年+在地”的文化共富模式,项目还获人民网等主流媒体报道。
“青葵向阳”实践团聚焦“乡村共富联合体”这一创新模式,走访杭州、宁波、绍兴等地,深入江东村“田城汇”、益农镇“共智富”、龙坞茶镇等多个联合体,解码其打破地域界限、整合资源、联动产业的协同逻辑,见证“1+1+1>3”的共富效应。团队通过直播助农、制作宣传片传播经验,提炼出“党建引领、数字赋能、特色兴产”的共富密码,为乡村抱团发展、激活全域共富动能注入青春力量。
在教育:黑板折射“童年幸福”,陪伴播种无限希望
这个夏天,支教不只是在教课,更像一场双向奔赴。
“青青财子”实践团来到衢州开化,用“财会+文化”的课程陪伴孩子度过暑假。他们把大富翁、收支本和粘土工艺装进书包,也把故事、耐心与理解装进孩子的心。志愿者团队怀揣着炽热的初心,将知识的火种播撒在乡村土地,用爱与陪伴为孩子们点亮希望的灯塔。
“旅光育禾”与“一旅阳光”支教团队,则为600多名新市民子女设计了丰富多彩的课程——有晨光军训,也有烛光夜话;有法律启蒙,也有情绪表达。在这里,孩子从“被守护者”蜕变为“自我照亮者”,他日,也将成为“提灯引路者”。
在杭州市产业园区,“智绘‘工’翼,筑梦‘童’行”团队为“小候鸟”办起了主题夏令营。团队通过安全教育、传统文化等课程陪伴产业工人子女,更以 “社工观察 + 家访回访” 机制搭起家校桥 —— 既让孩子们的暑假充满欢笑,也帮务工父母卸下看护重担,让劳动者安心打拼。这份 “暖心守护”,正是共同富裕里 “一个都不能少” 的生动注脚。
在社区:青年走进治理现场,为民生注入青春温度
共富从来不是遥远的概念,它常常发生在巷口、在街角。而社区,则是共富愿景在“最后一公里”的落点。
“青援心盾&慧润青禾”团队在海宁港湾社区驻扎了整整三周,通过定制十多项课程服务了超过150人次,他们探索以“党建引领+志愿服务”推进社区共治共享的可能性,用陪伴与志愿服务的力量撑起社区的夏天。
“点亮世遗 幸福河湖”团队则深入龙游县河西街社区,依托衢州市首个现代社区博士创新站,走访龙洲街道多位社区社会组织负责人并进行深度访谈,调研“五社联动”机制。他们不是来做“短暂停留”,而是真正想知道:一个村庄、一个组织,怎样和社区共谋“可持续”发展。
而“‘智’理春江‘码’动民生”实践分队将目光投向了城市中另一群人:外卖骑手。他们走访杭州富阳区多个骑手党支部、职工服务站,了解“小哥码”如何优化配送流程、提升收入。他们记录下的,不只是调研数据,更是这群城市新力量的真实生活状态。
在数智:用科技和数据解码“共富方程式”
科技,是推动共富的强引擎。青年,用脚步丈量未来的趋势。
“智在技术·善在浙心”团队走访海康威视、锦江基金会、海亮集团等多家企业,从AI技术到公益实践,从教育创新到生态治理,围绕“数智+社会责任”的课题展开调研,记录科技在教育公平、环境保护与健康医疗中的向善路径。
而“数策助参保,智‘保’安民心”团队聚焦“西湖益联保”的参保问题,通过问卷与分组干预实验,尝试找到如何通过“信息干预”提升参保率的最佳路径,回收数据近600份。他们想解的,是如何真正打通惠民医保的“最后一公里”。
夜晚的市集也被他们看见。“市集引擎,共富浙行”团队穿梭于武林夜市、黄湾烟火集,他们将市集经济视为“城市的毛细血管”,记录它如何将人气、文化与收入连接起来——从摆摊到就业,从烟火到共富。
当“共同富裕”的画卷在浙里铺开,
青春的笔触正勾勒细节万千——
他们走过乡间阡陌、穿越湿地林带,
驻扎在社区服务站与产业园区,
也在企业调研和政策实验中观察数据变化。
他们是来自浙江工商大学的“青春实践π”——
以青年视角为尺,
在一次次真实场景中发问、记录与反思,
在一次次协作中接近现实、触摸理想。
共同富裕不是口号,是一场正在进行的青春实践。
在“浙”里,这片改革与创新并存的热土上,
他们用知识点燃希望,用实践回应时代,
写下新时代中国青年的行动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