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更好的服务同学,积极引导大家参与学科竞赛,信电学院科创部在10月展开了为期2天的“科研之星”科技竞赛巡讲活动,聘请了王丹阳、马奔、倪佳琳、林箫剑、王子旭、杨学康、李悦欣、王爽、吴宇哲共九位同学,组成“科研之星”科技竞赛巡讲团。
此次“科研之星”科技竞赛巡讲活动共1个年级,11个班级,约400名同学参加,旨在邀请优秀的创新项目负责人和竞赛获奖的同学来为信电学院的同学分享自己的参赛经历、参赛收获、创新性的想法以及项目的研发过程,为同学们普及科技竞赛知识,帮助同学们更深入地了解竞赛,鼓励同学们更积极主动地参与竞赛。
首先是院科创部长李悦欣、王爽、吴宇哲从同学们大学四年主要参加的竞赛入手,为我们简单介绍了竞赛的两个大类:学科创新类、学科竞赛类。学科创新类项目主要包括校创、省创(新苗)、国创。学科竞赛类项目中有电子设计竞赛,挑战杯,创青春,数学建模,全国英语竞赛等。鼓励大家多多参与到这些竞赛当中,参加这些项目就是把我们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上的重要一步。
王丹阳学姐的分享以竞赛过程为主。从自己受邀加入了如今国创立项的区块链相关技术的项目为例,点出了一个好的指导老师是一个成功的项目必不可少的环节;一个配合紧密,互相负责的小组更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她又以自己曾经在大一时失败的经历,对同学们强调市场调研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同时建议同学们要发挥自己的长处,以她自己为例,她从自己擅长的前端页面设计出发,通过与组员们的团结合作,项目的不断打磨,才最终收获了成功的果实。
马奔学长则以项目的本身出发,认为一个成功的项目应该具有实用性和社会效益,是能够解决社会的某个具体的问题或者痛点。这里,他以自己的项目“智能手语翻译手套”为例,配之以具体的演示视频,让我们有了一个很直观的项目体验。同时他还指出竞赛能够提高我们的个人能力,有助于我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鼓励我们多多参与竞赛。最后以“做科创科技竞赛的初心与目的”结尾,他总结道,竞赛的目的是提升自我的综合能力,这些经历既能帮我们拿到奖学金,也能充实自己的大学生活,但唯有沉下心来努力学习,我们才能在其中有所收获。
李悦欣学姐还分享了她关于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的经验。这类竞赛其实都是无门槛的,可以通过报名学校在寒暑假组织的培训获得相关竞赛知识。但是我们需要学好c语言这门专业课,才能在学习其他编程语言中有着更好的帮助。数学建模分为国赛和美赛,美赛是国际性的比赛,它的获奖对出国留学的同学会很有帮助。她还告诉我们要在实践中获得真知,进行算法的创新,融入自己的见解。
倪佳琳学姐分享了关于她大学参与创新创业项目与竞赛的时间线。鼓励大家要勇于尝试,去经历从什么都不会,到后来什么都会的一个过程。她希望我们主动去找导师,积极参加挑战杯、互联网+等创新创业类的项目,同时强调了电子设计竞赛和数学建模比赛的高含金量。她认为最重要的是我们从项目中收获到的,不单纯是奖项,更是难忘的经历和宝贵的经验。
林箫剑学长推荐大家积极参加浙江省大学生机器人竞赛和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这些竞赛都与我们的专业息息相关,是行业内认可度比较高的比赛。然后是物理科技创新竞赛,它是非常具有意义的比赛,它旨在通过实践创新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提高我们的实际动手能力。最后他还提醒了我们竞赛与创新创业的区别,就是竞赛更注重学生的积极性,我们要做到自学和学于实践,因为机会不等人。
王子旭学长向我们分享了他参加科技比赛的经历和从中取得的经验,还对比赛专业知识进行了基本的讲解,让同学们了解了参加不同比赛需要的辅助软件、基础理论和比赛的赛事要求与赛事制度。最后他也希望大家在一次次的摸爬滚打中,摸索出自己的道路,在比赛中一届比一届出色,一届比一届更优秀。
杨学康学长则站在新生的角度,从三个方面解决了一些往届大一大二经常会询问的竞赛问题。首先是往届学生一定会问的选题和参赛的选择,学长从校级到国家级推荐了不同的创新类项目、学术竞赛等,而在项目选题方面学长建议大家从选题难度、项目与学业的关系、选题与指导老师的联系和项目深入程度四个方面入手。其次是对导师和团队的选择应该多方面的观察,不仅是研究目标上的相同,还有性格上的契合才能让项目更加顺利完美的进行。最后学长鼓励大家,无论是否擅长某些技能,都要保持敢于挑战与尝试的信心和拥有坚持不懈挑战自己的毅力。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无论是竞赛还是创新项目,都并非轻而易举的事,这其中要付出的努力,唯有经历过,才能有所体会。我们相信,所有的努力都会被见证,所有勤奋付出和坚持都能得到收获。学长学姐的经验分享于学弟学妹们而言,弥足珍贵,相信在他们的带领下,信电新生们必将怀揣着那份科研之心,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