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中国共产党建党99周年来的奋斗历程,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关于“三农”工作的基本国策,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具体体现。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刻总结浙江乡村振兴实践经验,引导青年学生从自身出发、增强责任担当和历史使命感,浙江工商大学东方语言与哲学学院“九九如一——从乡村振兴看祖国发展”实践团的宁波队于2020年7月14日走访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梁弄县横坎头村,学习乡村治理成功经验。
横坎头村位于梁弄镇区以南2公里处,是省级历史文化名村。2003年春节前夕,来到横坎头村调研的习总书记提出了建设“全国革命老区全面奔小康样板镇”的殷切期望,16年来,遵照习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横坎头村调整产业结构,发挥红色基因资源优势,走上了全面小康的道路。
这次,我们来到横坎头村,有幸采访了横坎头村的老中青三代党员。
牢记总书记嘱托,发展新农村建设
首先我们采访到了横坎头村74岁老党员黄志尧。
老党员黄志尧的家门头贴着一幅春联:“牢记总书记嘱托,发展新农村建设”,横批——“新年更好”。询问后得知是其自撰自书。
他告诉我们,2003年他在浙东抗日根据地纪念馆担任管理员,有幸见到了来到横坎头村调研的、时任浙江省省委书记的习近平总书记,并且与总书记握手。这使他终生难忘,并将这一次经历当作一生的荣幸。
在总书记的勉励下,村里积极落实总书记“要充分发挥当地优势,提高自身‘造血’功能”的要求,挖掘红色资源,对旧址群进行保护性修缮。在横坎头村,中共浙东区党委、浙东行政公署等抗日根据地旧址散落在村中,要发展旅游,首先得让住在里面的村民搬出来。当时很多村民都已经在抗日根据地旧址里住了几十年,说到搬出去,很多人不愿意。黄志尧当时的家就在革命根据地的旧址里,是他带头在搬迁协议书上签了字,并动员其他住户搬迁。“一次不够两次,两次不够三次。理解的搬了;不理解的,骂的也有。但是在党的领导下,我们最终还是解决了这个难题,使28户人家顺利地搬迁了。”
现在横坎头村已经在旧址里开设了红色教育基地。
以带领乡亲们增收致富为工作目标
我们还采访了横坎头村村委会劳动协管员汪杰峰。
汪杰峰认为,作为基层党员干部,他们的工作直接面对村民,关系到村民的切身实际利益,所以,把自己的工作做好了,才能更好地方便村民、服务村民。他认为基层党员干部最切实的工作目标,就是帮助村民创业就业、提高收入。
“房破屋旧,山路坎坷,一年两季稻,人穷往外跑,村集体负债45万元” 这种落魄的状况在横坎头村已成为历史。横坎头村基层党组织了抓住《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这个契机,立足本地优势,挖掘红色资源,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调整种植结构,苦干实干,搞采摘,办农家乐,终使横坎头村摆脱了贫穷落后的面貌。
汪杰峰还表示,作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横坎头村的基层党员干部,他们会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
恪尽职守,抗击疫情
最后我们采访了横坎头村村委会后备干部黄云峰。
作为一名年轻的村委会后备干部,关于入党初心,他表示,希望在为村民服务的同时,也能够锻炼提升自己。
提及工作以来让他印象深刻的工作经历,他认为是今年上半年村里的抗疫工作。他回忆,新年的第二天,在接到上面的文件后,横坎头村委立刻召开会议,对抗疫进行了具体的任务部署,将责任和任务落实到每一个村干部身上。他们挨家挨户排查外来人口,确认有无武汉籍或者近期到过武汉的人员;记录每户人家的在户人数,登记资料;发传单,宣传防疫知识。村口设置了卡口,严格控制外来人员的流入。当时,村里的党员干部每天要工作到很晚,抗击疫情的日子里,他们都冲了在最前面。
这次采访到的横坎头村的老中青三代人,正是一代又一代带领乡亲们增收致富,为横坎头村的振兴献计出力,为建设富裕、文明、宜居的横坎头而不懈奋斗的、党员干部群体的缩影。他们敢想敢干,敢挑重担,敢冒风险,敢担责任。相信在村党组织的带领下,在乡亲们的努力下,在青年人的奋斗下,横坎头会越来越好。
深入乡村治理示范村,见证祖国发展大趋势。
东方语言与哲学学院“九九如一——从乡村振兴看祖国发展”实践团有关对乡村振兴和先进党员的聆听故事未完待续...